“十四五”,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如何?面向“十五五”,高等教育发展又有哪些新规划?
9月25日,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会上,省教育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朱自锋介绍,五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,采取强有力的举措,推动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、发生了格局性变化。
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
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省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,冠名“大学”的高校增加至13所,填补了艺术、体育类本科学校的科类空白,弥补了部分省辖市本科学校的区域空白。
“‘十四五’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,毛入学率有望达到60%,较“十三五”末提高8个百分点,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。”朱自锋说,“十四五”时期河南高等教育的布局,已掀开热烈而又绚烂的一章。
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更加显现
“五年来,河南的高水平大学建设,正呈现厚积薄发之势。”朱自锋介绍,省委、省政府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、安排130亿元建设经费,强力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和创建。
郑州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‰,建设我省首个大科学装置。河南大学连续5年在自然、科学等正刊发表高能级创新成果。“双一流”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,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,在载流摩擦学、粮油储藏与加工等特色领域稳居前列。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落地河南,高校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5家,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,“国字号”相继扎根中原沃土。
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
“‘十四五’时期,河南高等教育正豪迈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宏图当中。”朱自锋介绍,聚焦国家战略和河南重点产业链群,不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,直接服务支撑我省重点产业链群的省重点学科、本科专业均占比70%以上。我省成为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。
聚焦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现代农业、未来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己任,设立247个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,创建5个卓越工程师学院,布局215个科技小院,实现了校企研发中心对主导产业的全覆盖。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08个、一流课程525门,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、契合市场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。
瞄准破解产业“卡脖子”难题,产出了“高端轴承”“小麦新品种”等一系列创新成果。高质量建设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、20个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、55家协同创新中心。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超过3.8万项,经费达到90亿元,切实做到“社会和产业有需求、高校有服务”。与此同时,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及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。
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深化
“‘十四五’时期,河南高等教育正致力于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‘先锋队’。”朱自锋说。
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改革,完善项目评审、科技奖励、成果赋权等激励引导制度,探索实施长周期稳定支持和评价、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政策机制,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。
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积极推动高校学分制、书院制、研究性教学、本研贯通等育人模式改革,深入推进AI赋能人才培养,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。三是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,对53所高校开展教育教学评估,每年投入1.82亿元实施专业评价和一流专业建设,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。四是开展人才评价改革,深化职称评聘改革,引育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,人才第一生产力的大旗高高举起。
“面向‘十五五’,中原大地教育强省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锚定高等教育“一纲两目五重点”的战略任务,踔厉奋发,砥砺前行。“朱自锋介绍,纲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这一统领,张开教育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2个网眼;牢牢把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、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专业建设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能、强化AI赋能等5项牵引式抓手,有力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、高效能治理,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。